小城故事(古城寻踪)——永和桥的传说

2016-07-18 13:32:11 1153

 永和桥,始建于明成化元年(1465),原名永宁桥。《龙泉县志》载:

    “永和桥,在东二十二都安仁,桥长三十九丈,其上覆盖四十余间,明成化里人刘养怀、项舜恭建,原名永宁。清初毁于火,康熙五十七年刘灿、项镐倡募费三千余金重建,改称永和桥。”桥跨落于龙泉市安仁镇安仁溪,东西走向,全长126.3米,宽5.6米,高10.65米,多石墩木伸臂梁结构双檐廊桥,有五墩四孔,廊屋四十二间,是浙西南地区现存廊屋最长的廊桥,现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。

     这永和桥的来历,引出一个故事。永和桥,原来叫“永宁桥”。当初建桥时,安仁三坊(项边、刘坊、黄石玄三村)为桥建在那里发生分歧。黄石玄人要把桥建在安仁村口;刘项双坊要将桥建在安仁溪上,三坊互不相让,后来将三坊意见上报州县由官府决定,官府同意刘、项两坊意见建桥。黄石玄人赌气不干,大桥建成后,取名“永宁桥”。刘项两坊群众感到建桥时黄坛人没有出钱出力,就赌气不让黄石玄人抬新娘子过桥,黄石玄人娶、嫁女儿要过桥时,刘、项两坊就派人在桥上拦截。新娘只好从桥下涉水过河。

     一次黄石玄财主季公在腊月初三娶媳妇,新娘子要过桥、被拦截在项边桥头。桥下是冰冷的河水,谁也不敢涉水过河。眼看不过河就要耽误良辰吉日洞房花烛了。最后只好选了个健壮后生背新娘过河。当他到离岸只争一脚之地时,不慎脚底一滑、跌了一交,新娘子跌落在水,淹了个满头满脑,扶上岸时湿淋淋的,几个贴亲赶紧抱她上轿。到家时客人都来围观,扶出一个冻得哆哆嗦嗦,落汤鸡似的新娘子来。

    季公娶媳妇大失体面,婚宴上酒吃得沉闷。酒后季公的表弟项二生说:“我们黄石玄人也要争口气。”季公问怎么争?二生接着说:“人家会造桥,我们也能造桥,我们就在大丘另的善坑口造桥。”季公点头,在场的客人也都愿意解囊相助。次日消息传开去,黄石玄村人人踊跃出钱出力。没两年,新桥建成、取名“东湖桥”,样子和永宁桥差不多,只是短着点。东湖桥建成后,季公随时打听刘项二坊婚嫁之事,这年冬就有两家新娘被拦截打从东湖桥下涉水过河。

    康熙年间,刘坊的刘樟公感觉到在桥上拦截新娘子的事情年复一年,重复上演,实在荒唐。觉得三坊老百姓多有怨言,便牵头召集三坊里正、董事协商议事,经过几天协商,签订了三坊和约,确定往后永宁桥、东湖桥无论何人嫁娶都应畅通无阻。和约上报县衙注册立案。大家都认为以和为贵,县爷见了三坊和约、十分关注。认为“永宁”不如“永和”为好。乃亲笔写“永和桥”匾,定于五月十三日送来安仁。三坊得知消息欢欣鼓舞,准备届时在桥上设“永和宴”庆贺。

     晚上永和宴开始,三坊百姓焚香点烛、放炮,吹吹打打热闹非常。县太爷坐在中间首席、并训谕道:“安仁居龙泉之东,三坊德重才高之士尽众,应礼让相处安居乐业。多年来争端均起自永宁桥,当年大桥建成,愿望从此安居乐业。所以取名‘永宁’。殊不知宁要有根底,宁的根底是和,不和不能宁也。故所以‘永宁桥’匾高挂,过桥人打骂纷纭。一时之宁难得,永宁之日难求也。”众人连连称是。县太爷接着说:“今日本县按三坊议和之意,把‘永宁桥’改名‘永和桥’,训谕民众以和为宝,不得再闹纠纷。从此‘永和桥’以及‘东湖桥’人人通走,婚嫁无阻,违者重惩。”

     之后选出桥联一则:

   “东山月上凭栏听石鼓,西溪雨后垂钓看金涛。”众秀才大加赞颂。从此三坊和睦相处,年年五月十三成为桥会之期,红男绿女,敬香的、赶热闹的络绎不绝。

永和桥建成后,为纪念县太爷之功,在桥侧竖了一块石碑、碑文上写着:“……长虹跨岸,巨蛟腾空……内通庆景,外接遂松……山洪暴发,石墩被冲……谁为倡导,唯我杨公……。” ……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