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素年锦时”——农民书法爱好者刘建泉个人书法展

2015-01-04 13:41:27 634

     12月3日至10日,“素年锦时”-----农民书法爱好者刘建泉书法展在市文化馆一楼101室展出。

在中国,会书法的人比比皆是,练得一手好书法的也大有人在。对于一个没有双手的人来说,能写字就十分不简单,更不要说练习书法了。但是,没有双手的刘建泉做到了。在今年我市首届残疾人才艺大赛中,他的书法荣获一等奖。

   刘建泉,1962年9月出生,家住龙渊街道东小区,肢体二级残疾,高中毕业。1980年参加工作,1982年因事故致残。好好的一个年轻小伙子,一下子变成了一位没有双手的残疾人,现实实在让人难以接受。那段时间,刘建泉承受着心理和身体的双重打击和痛苦,他最担心的,就是以后会变成一个没有用的人。

   “说实话,最初很难接受没有双手的现实。每天不停地跟自己说‘这不是真的,这不是真的’,可是现实就是失去了双手。”刘建泉说,那时候的他状态非常不好。亲戚朋友们都十分关心他,一位同学为了防止刘建泉胡思乱想,带来一本欧阳询的字帖《九成宫》。

   于是,刘建泉开始接触书法,并喜欢上书法,努力自学书法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在龙泉书坛名家林世荣等老师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,刘建泉举办了一次个人书法展。此后,他视书法为精神寄托,勤练不辍。

   没有双手的刘建泉是怎么写毛笔字的?桌上,一张宣纸,一个砚台,一支毛笔,一瓶墨水。记者看到,刘建泉先是熟练地将宣纸平铺在桌子上,靠两支手臂灵活打开直径不到1厘米的墨水瓶盖。接着,取出带有夹子的铁环套在右臂上,随后靠左臂把夹子打开夹住毛笔,蘸好墨后开始在宣纸上写起字来。

  “这带有夹子的铁环是我自己设计的,经过了多次改良。最初很粗糙,经常划破手臂。”刘建泉显得很自豪。最初用夹子夹毛笔,刘建泉很不适应,就连简单的一横一竖,他都要花上几个星期练习。“靠辅助的夹子夹毛笔不好掌握,字总是写得歪歪扭扭。”刘建泉有过想要放弃的念头,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。

   从此,只要一有时间,刘建泉就铺开纸,提起笔,蘸上墨,如痴如醉地临帖。每天对着《九成宫》字帖练习10多个小时,一学就是10年。之后,他开始学习行书、楷书、隶书,就连小楷也是写得工工整整。“学习那么多字体,不是为了显示自己有多厉害,是因为通过书写,能得到一种成就感。”刘建泉说。

  刘建泉拿出一幅幅书法作品给记者看,有的俊秀飘逸,有的大气磅礴,还有的古朴清雅,一笔一划都是他靠夹子夹着毛笔完成的。现在,每天除了正常的生活外,刘建泉将大量时间用在练习书法上。刘建泉说,练习书法是他的精神支柱,他能在其中找到快乐和自信。

   刘建泉在展示了他的书法作品后,还给记者表演了他如何用夹子夹勺子吃饭的本领。“我把写毛笔的铁环夹运用到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,我有写字、吃饭等不同的铁环夹。洗衣服时,就把板刷绑在手臂上。”刘建泉乐观地说。

  “书法能培养人的性情、调节人的心情,让人在逆境中找到自信,让人变得自强。”刘建泉说,虽然自己身体残疾,并且其他方面也不如别人,但他能在书法中实现自己的理想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并表示,只要还能写,就会一直写下去,直到写不动为止。

龙泉市文化馆

龙泉市文化馆

龙泉市文化馆

龙泉市文化馆